期貨沙龍

黃金“闖關模式”開啟!交易員備戰(zhàn)3250

2025

04-12 19:19
來源:【原創(chuàng)】
本周黃金市場表現亮眼,現貨金從周一的約3050美元/盎司開啟上漲之旅。周初,市場對全球貿易不確定性的擔憂為金價提供了溫和支撐,周二現貨金升至3100美元/盎司關口。周三,美元指數跌破102.00,疊加特朗普關稅言論加劇市場不安,金價加速上行,突破3150美元/盎司。周四,俄烏局勢引發(fā)的避險情緒進一步推高金價,現貨金觸及3200美元/盎司心理關口。



周五,金價迎來本周高潮,現貨金盤中最高觸及3245.28美元/盎司,收于3235.89美元/盎司,單日上漲近2%。美國期金同樣表現強勁,收于3244.6美元/盎司,上漲2.1%。全周來看,現貨金累計上漲超6%,創(chuàng)下近年最大單周漲幅,顯示避險需求和投機熱情的集中爆發(fā)。其他貴金屬中,白銀上漲3.2%至32.18美元/盎司,鉑金和鈀金則表現分化,分別報936.36美元/盎司和914.87美元/盎司。



關鍵經濟數據與事件總結


美元指數重挫

美元指數本周跌至100.23,創(chuàng)2022年4月以來最低水平,單周跌幅約2.5%。美元走弱降低了以美元計價的黃金購買成本,吸引了海外買家,推動金價上漲。

美國經濟數據

生產者價格指數(PPI):3月美國PPI意外下降0.4%,低于市場預期,顯示短期通脹壓力緩解。然而,市場預計關稅政策可能在未來推高通脹,增強了黃金的抗通脹吸引力。

消費者信心與通脹預期:周五數據顯示,4月美國消費者信心急劇惡化,12個月通脹預期升至1981年以來最高,推高避險資產需求。

關稅言論與避險情緒

特朗普周四調整對部分國家的關稅政策,暫停90天重稅,但市場對全球貿易量萎縮的擔憂加劇。周五,市場因關稅相關避險情緒升溫,黃金成為資金流入的首選資產。

俄烏局勢

俄烏局勢持續(xù)為市場注入不確定性,盡管直接影響有限,但潛在的地緣政治風險推高了黃金的避險溢價,吸引了投機資金。

美聯(lián)儲降息預期

市場預計美聯(lián)儲將在6月恢復降息,2025年底前降息幅度約90個基點。降息預期降低了持有黃金的機會成本,進一步支撐金價上漲。

央行與ETF需求

全球央行持續(xù)購金,以及黃金ETF資金流入激增,為金價提供了堅實支撐。市場數據顯示,黃金ETF本周凈流入顯著,反映機構對黃金的長期看好。

分析師與機構觀點


知名機構大宗商品策略師Nitesh Shah表示,在特朗普關稅言論引發(fā)的市場動蕩中,黃金成為最受歡迎的避險資產。美元貶值和美債拋售削弱了市場對美國作為可靠貿易伙伴的信心,金價因此獲得強勁支撐。他認為,黃金的漲勢可能延續(xù)至下周。

分析師指出,美元指數跌至100.23為金價突破3200美元/盎司提供了關鍵動能,短期內金價可能測試3250美元/盎司。若避險情緒持續(xù)升溫,3300美元/盎司并非遙不可及。

投行貴金屬策略師認為,美聯(lián)儲降息預期和央行購金為金價提供了長期支撐。短期內,俄烏局勢和貿易不確定性將繼續(xù)推高金價波動率,現貨金可能在3200美元/盎司至3300美元/盎司區(qū)間運行。

有對沖基金經理表示,黃金ETF資金流入和投機者多頭加倉是本周金價飆升的主要驅動因素。CFTC數據顯示,盡管截至4月8日當周黃金凈多頭寸降至138465手,但周五的資金流入顯示多頭情緒迅速回暖。他預計金價短期內將維持高位震蕩。

獨立市場評論員指出,3月PPI意外下降未能削弱黃金的抗通脹吸引力,市場對未來通脹的擔憂正在推高金價。結合美元走弱和避險需求,金價可能在下周進一步上探3275美元/盎司。

本周黃金市場的核心看點在于避險情緒的集中爆發(fā)和美元的持續(xù)疲軟?,F貨金突破3200美元/盎司,創(chuàng)歷史新高,周漲幅超6%,受特朗普關稅言論、俄烏局勢和美元指數跌至100.23的推動。美聯(lián)儲降息預期、央行購金和ETF資金流入為金價提供了多重支撐,3月PPI下降和消費者信心惡化進一步放大了黃金的抗通脹與避險吸引力。

展望下周,金價可能在3200美元/盎司至3300美元/盎司區(qū)間波動。若地緣政治風險和貿易不確定性持續(xù)發(fā)酵,現貨金可能測試3250美元/盎司甚至更高水平;但若美元企穩(wěn)或避險情緒緩和,金價可能在3200美元/盎司附近整理。交易者需密切關注美元走勢、美國經濟數據和全球局勢的最新進展,以判斷金價的下一波方向。黃金作為避險資產的吸引力短期內難以撼動,市場波動或將持續(xù)。

指導僅供參考,不作為交易依據

[免責聲明] 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匯金網無關。匯金網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,且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,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自行承擔全部風險與責任。

最新答疑

更多